姓 名 吴冠中
国 籍 中国
民 族 汉
职 业 画家
出生日期 1919年8月29日
逝世日期 2010年6月25日
毕业院校 巴黎国立高级美术学校
主要成就 推动了中国现代绘画观念的演变和发展
提出了文化的批判性
代表作品 《黄山松》、《周庄》、《北国风光》、《鲁迅的故乡》
当代著名画家、油画家、美术教育家。
吴冠中(1919年—2010年),江苏宜兴人,当代著名画家、油画家、美术教育家。油画代表作有《长江三峡》《北国风光》《小鸟天堂》《黄山松》《鲁迅的故乡》等。个人文集有《吴冠中谈艺集》《吴冠中散文选》《美丑缘》等十余种 。
2010年6月25日23时57分,吴冠中先生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医院逝世,享年91岁。2019年3月16日,“风筝不断线——吴冠中百年诞辰收藏大展”在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举行。
人物经历
吴冠中在50~70年代,致力于风景油画创作,并进行油画民族化的探索。他力图把欧洲油画描绘自然的直观生动性、油画色彩的丰富细腻性与中国传统艺术精神、审美理想融合到一起。
从70年代起,吴冠中渐渐兼事中国画创作。他力图运用中国传统材料工具表现现代精神,并探求中国画的革新。
1919年8月29日(阴历闰七月初五)出生于江苏省宜兴县闸口乡一个农民家庭。
1926年,就读吴氏小学。1930年,入宜兴县县立鹅山小学学习。
1931年,小学毕业,考入无锡师范学校。
1934年,完成三年师范初中,入读浙江大学代办的工业学校电机科。
1935年,投考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
1936年,入国立杭州艺专习西画,兼学中国画及水彩画。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校长林风眠率领全校师生,与人民一起撤离杭州。
1938年,艺专附中结业,升入本科学油画,师事常书鸿及关良。同时亦学习中国画。
1940年,转学中国画,成了潘天寿的学生,临摹了不少历代绘画精品。
1941年,仍迷恋油画色彩,转回油画系。
1942年,毕业于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任国立重庆大学助教。
1943年,于四川重庆沙坪坝青年宫举办第一次个人画展。
1946年,考取全国公费留学绘画第一名,赴法国留学。
1947年,就读于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校苏弗尔皮教授工作室进修油画。
1948年,作品参加巴黎春季沙龙展和秋季沙龙展。
1950年,留学归国,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1953年,任清华大学建筑系副教授。
1956年,任教于北京艺术学院。
1964年,任教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
1970年,“文革”期间被下放到河北农村劳动。
1973年,调回北京参加宾馆画创作。
1978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主办“吴冠中作品展”。
1979年,当选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
1987年,香港艺术中心主办“吴冠中回顾展”。
1991年,法国文化部授予其法国文艺最高勋位。
1992年,大英博物馆打破了只展出古代文物的惯例,首次为在世画家吴冠中举办“吴冠中——二十世纪的中国画家”展览,并郑重收藏了吴冠中的巨幅彩墨新作《小鸟天堂》。
1993年,法国巴黎塞纽奇博物馆举办“走向世界——吴冠中油画水墨速写展”,并颁发给他“巴黎市金勋章”。
1994年,当选为全国政协常委。
1999年,国家文化部主办“吴冠中画展”2000年,入选法兰西学院艺术院通讯院士,是首位获此殊荣的中国籍艺术家,这也是法兰西学院成立近二百年来第一位亚洲人获得这一职位。
2006年12月26日,香港中文大学授予吴冠中教授“荣誉文学博士”衔。
2007年8月,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吴冠中全集》。
2010年6月25日晚23时57分于北京医院病逝享年91岁。
吴冠中(1919年8月29日—2010年6月25日) ,江苏宜兴人,中共党员 ,中国现当代画家、油画家、美术教育家 ,其主要油画作品有《长江三峡》《北国风光》《小鸟天堂》《黄山松》《鲁迅的故乡》等;主要中国画作品有《春雪》《狮子林》《长城》等 ;主要文集有《东寻西找集》《风筝不断线》《望尽天涯路》《画外音》《我读石涛画语录》《吴冠中谈美》《横站生涯五十年》《我负丹青》《吴冠中文丛》等;主要画集有《叛逆的师承—吴冠中》 《中国近现代名家画集—吴冠中》《生命的风景—吴冠中艺术专集》《耕耘与奉献—吴冠中捐赠作品集》《吴冠中全集》等。
吴冠中于1934年毕业于无锡师范初师,后考入浙江大学附设工业学校电机科;1936年,考入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预科,在李超士、方干民、王子云等指导下学画;1938年,由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预科升入本科,师从常书鸿、关良学习油画;1942年,毕业于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并任国立重庆大学建筑系助教,教授素描和水彩。课余时间在中央大学旁听文史课程以及法文课,12月,作品《静物》参加在重庆举办的第三次全国美术展览会;1972年,创作油画作品《瓜藤》《高粱与棉花》《房东家》《山花》《麻雀》《野菊》《池塘》《西柏坡山村》《桂林山村》《漓江新篁》《黔灵山》《长江晨雾》《瀑布》等;1990年5月,赴新加坡参加“吴冠中水彩粉彩画展”;1991年5月,“吴冠中师生展”在中国历史博物馆举办;2010年6月25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
家世背景
1974年夏,吴冠中全家于北京前海北沿旧宅
吴冠中的父亲吴爌北曾任宜兴县闸口乡北渠村私立吴氏小学教师,兼务农,吴冠中的母亲陆培芽,在家操持家务。吴冠中是家中长子。 [7]
婚姻家庭
1946年,吴冠中与朱碧琴在南京励志社举行婚礼;1947年,长子吴可雨在宜兴出生;1951年,次子吴有宏出生;1952年,三子吴乙丁出生。 [5]
轶事典故
1991年9月,吴冠中整理家中所存画作,进行精选,凡不满意者一律淘汰,共忍痛烧毁油画、水墨、水彩等大小作品200余幅。 [5]
淡泊名利
吴冠中一生将挑选出来的共计360余幅画作无偿捐赠给中国美术馆、中国历史博物馆、故宫博物院、台北历史博物馆、香港艺术馆、上海美术馆、浙江省博物馆、鲁迅博物馆,以及大英博物馆、法国塞纽奇博物馆、新加坡博物馆、美国波士顿博物馆等。
《故乡》
吴冠中有自己的艺术传统观,他对于中国传统水墨画的技法程式,如各种皴法、描法以及诗、书、画三合一等等在当代绘画创作中的作用表示怀疑。在他看来,这类程式导致创作力的虚弱和表现能力的僵化。反复使用这类程式绘制标准化的象征性图式,无异用“陈旧的语言唠叨陈旧的故事”。他主张现代的文人画必须吸收西方艺术的营养,“从单一的偏文学思维的倾向,扩展到雕塑、建筑等现代造型空间去”。对于“要在传统的基础上吸取外来”之说,他也认为只是一家之言,时代的变化孕育了新的绘画,传统因素和外来影响孰为轻重,画家尽可自行抉择。他所抉择的是运用“现代汉语及外国语”来使“中华民族的独特气质被世界认识”。
从20世纪80年代到21世纪初,吴冠中以他特有的简洁、锐利和明晰,展示了另一种写作方式和另一种文风,其核心正是所谓“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吴冠中之提出“风筝不断线”,质疑“内容决定形式”,为“抽象美”辩护,以及冒天下之大不韪抨击以笔墨为评鉴绘画的唯一标准等,都是他在艺术实践基础上深入思考的结果。
1997年11月,他在北京《中国文化报》发表短文《笔墨等于零》,认为:“旧的媒体也往往具备不可被替代的优点,如粗陶、宣纸、笔墨仍永葆青春,但其青春只长驻于它们为之服役的作品的演进中。脱离了具体画面的孤立的笔墨,其价值等于零,正如未塑造形象的泥巴,其价值等于零。”这一观点马上引起美术界极大的争论,持续了十几年,至今仍未休止。 [31]
到了晚年,吴冠中说:“一百个齐白石比不上一个鲁迅”。他解释:“当然两个人不可比。感情上我非讲这个话不可。因为鲁迅对这个社会精神世界的贡献,对人格、人品各方面的影响是了不起的。齐白石当然是一个好画家,我们也很尊重他,多一个齐白石也是很不错的,少一个齐白石也没有什么了不起,但是少一个鲁迅,精神世界就不一样。当然,文学大有好坏,绘画也大有好坏,不能拿坏的来比,文学达到高度的文学,绘画达到高度的绘画,这两种东西来比的话,文学的深度更容易动人。” [31] 对此评论家王进玉表示,吴冠中先生发表的“一百个齐白石抵不上一个鲁迅”的观点,其实指的是关于绘画的社会功能性问题,要让人们看过你的作品能够产生心灵的震撼,通过你的作品能够得到生活的启悟,透过你的作品能够感受时代的思考,这才是了不起的画家,才是了不起的画作。
艺术综述
油画《井冈山茨坪》
吴冠中兼取中西绘画,长期从事油画民族化实践,其油画清新、明快,富于民族特色和抒情意味。后又从事水墨画创新,其画介于具象与抽象之间,注重点、线与墨块交融的韵律感。 [3]
从文化眼光到创作眼光,吴冠中的艺术体现了他对自然与生命的关切。他的绘画始终以祖国的山川风采和家园景色为主题,在自然面前感受万物的生机,体验生命的哲理,抒发胸中的块垒,表达发现的欣喜;他在艺术形式上的敏感和坚执形式创造的信念使得他大胆打通油画和水墨画的载体界限,在具像与抽象两种绘画形态之外,创造出意象的艺术境界,使“写意”的中国传统艺术语言以现代的方式展现出来。 [22]
吴冠中在20世纪50年代—70年代,致力于油画风景创作,并进行油画民族化的探索。他把欧洲油画描绘自然的直观生动性、油画色彩的丰富细腻性与中国传统艺术精神、审美理想融合到一起。他擅长表现江南水乡景色,如初春的新绿、薄薄的雾霭、水边村舍、黑瓦白墙,和谐、清新的色调,宁静、淡美的境界,使画面产生一种抒情诗般的感染力。 [17]
油画《杜鹃与雪山》
从20世纪70年代起,吴冠中兼事中国画创作。他运用中国传统材料工具表现现代精神,并探求中国画的革新。他的水墨画构思新颖,章法别致,善于将诗情画意通过点、线、面的交织而表现出来。他喜欢简括对象,以半抽象的形态表现大自然音乐般的律动和相应的心理感受。既富东方传统意趣,又具时代特征。 [17]
水墨作品
吴冠中的水墨画以风景为主,偶尔也有鸟兽、花草之作。选材着眼于它们的形式构成特征,他喜欢那些可以使他自由发挥水墨点线的疏密和力度、韵律和节奏的景物。山峦的起伏、草木的枝杈、岩石的纹理、屋宇的错落……这一类东西能引发他的画兴。他对这些景物的处理与传统水墨画家遵循的范式大不相同。拿画山来看,吴冠中眼中的山岳,蕴含着无穷的生命律动,所以他可以说是得山之韵律。这种韵律并非自然界山岳所固有,而是山岳引发了画家通过黑白灰彩表现点线节奏的激情,作品是这种激情的记录。吴冠中的水墨画作品证实,虽然在技巧、章法上远离传统绘画形式,但在艺术精神上却是与历代水墨画大师们灵犀相通。
人物影响
吴冠中与林风眠(左)
在中国绘画史上,吴冠中开辟了一条跨越传统程式,融汇中西艺术的道路。他不以文人画的继承者自居,但在深层艺术观念上却与开创文人画传统的文人声气相通;他不崇拜传统笔墨程式,但他是当代水墨画家中发挥水墨语言的多样表现性的画家之一,在无所顾忌、无所约束的心态下画出了具有中国艺术精神,而非传统形式的作品。他认为只有不断发展变化,才谈得上保留传统,将笔墨等同于传统,是“保留文物”而非保留传统。他并没有抛弃传统笔墨的精神。他在传统笔墨形式如皴法之外,对线和点的表现力做了新的拓展,他创造出了新的水墨画节奏,拓展了现代观众的审美趣味。这种新节奏的核心是表现生命的运动。他以自己多样化的实践给后来者展示了一种新的可能性—不刻意摹古,不刻意追随历史上的大师,也有可能创作出有十足中国风味的绘画。
后世纪念
吴冠中铜像
“清华大学吴冠中艺术研究中心”成立于2010年8月29日,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和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共同组建,中心将面向文艺界、教育界乃至全社会,进行国际化的吴冠中艺术与艺术思想的学术研究,系统地梳理和研究吴冠中的艺术人生、创作道路和对当代中国美术的贡献。 [6]
竖立铜像
2015年9月19日,吴冠中铜像揭幕仪式在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举行。 [26]
纪念邮票
2020年3月20日,中国邮政正式发行《吴冠中作品选》特种邮票一套6枚,以纪念吴冠中逝世10周年。《吴冠中作品选》邮票由邮票印制局副总设计师王虎鸣设计,北京邮票厂胶版工艺印制。图案名称分别为:高粱与棉花、瓜藤、水巷、巴山春雪、鹤舞、双燕。全套邮票面值为9.60元,发行数量为780万套。